持续拓展“经营主体服务码”综合应用,深入推动“一企一照一码”工作,推出更多前瞻性、引领性、普惠性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推行市场准入一体化登记,探索变更登记“一键通”改革。建成广西数字标准地名地址库。实施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高效办理,完善企业注销“一网服务”“一网展示、部门共享”专区,实现注销“信息共享、联动办理”。
强化用工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广西就业平台各项功能,持续开展“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优化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解体系规范化建设和一体化管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做好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及时兑现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政策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实现政策“即申即享”。深入实施“技能广西行动”,开展高校毕业生“留桂就业计划”。
提高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效率,完善重大项目用地“三方联动”“分级分类”等服务保障机制,用好先行用地政策等国家窗口期政策,助推项目快落地快开工。持续落实中介服务、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等领域改革举措。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推行“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完成自治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升级建设,推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和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全面推行施工许可电子证照。健全部门集中联合办公、手续并联办理机制,优化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完善投资便利服务体系,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规定。规范审批服务行为,持续开展全流程“体外循环”和“隐性审批”整治。完善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为建设项目提供精准服务。
根据电力用户外部配套供电工程建设有关要求,属地政府细化完善地方政府承担资金测算标准及拨付程序、储备土地公布方式和周期等关键事项。探索开展电力服务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通过电力信用分析报告等数据产品和服务,降低用电企业融资成本。制定自治区供水供气服务标准,优化办理流程。依托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实现不动产与水气联动过户。保障通信基础设施通行权,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应建能建。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推动科技转化,实施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贷补联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推进产学研融合,引导地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动,新增中试研究基地12家。启动实施广西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提高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确保税收优惠应享尽享。
深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持续实施“桂惠贷”政策。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加大资本市场服务支持力度,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服务。提升融资对接服务质效,加快推进“桂惠通”“桂信融”“信易贷”等金融平台数据共享。提高绿色信贷比例,鼓励企业在申请绿色贷款时主动提交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报告,2024年底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0%。推广北部湾港航融平台,构建更多融资场景。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全面提升“信易贷”服务质效。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持续落实支付手续费降费政策。
持续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推进多式联运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共享运力池。推进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打造国内海铁联运一体化样板案例。加快推进智慧口岸试点建设。加大“经认证的经营者”(AEO)高级认证企业培育。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培育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和公共海外仓。搭建区域海关信息互通平台,研究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操作规则,搭建区域海关信息互通平台,通过“数据畅联”助力“物流畅通”。推进“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加快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建设。
办好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服务拓展中国同东盟乃至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加快补齐寄递物流设施短板,持续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寄递枢纽。畅通跨境人员流通渠道,优化停居留、投资创业、讲学交流、经贸活动、跨境劳务等方面便利化政策,加强与东盟国家经贸机构和境外华人商协会沟通交流,搭建经贸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大宗商品进口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外贸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不低于5%。
优化税费政策精准推送机制,做好减税降费政策精准推送和宣传辅导,提升税收政策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推广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提升税费征管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执行《中南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广“云核查”线上执法,提升税收执法规范性和精准性。化解税费争议,切实保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落实落细增值税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政策,提升增值税留抵退税办理效率,完善社保降费率政策措施,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持续推进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应用,到2024年6月底,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并持续保持。
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深化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法治体检”和“万所联万会”活动,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优化市场监管领域信用修复程序,加强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提醒,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及时开展信用修复。持续提升民事一审涉企案件法定审理期限内结案率。深入开展全区“企业清淤”“检察护企”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涉企“挂案”清理工作,加强对涉企案件的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
健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审、执行案件移动破产审查等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破产保护机制。持续加强投融资项目招商平台规范化建设,提升重整价值识别能力,加大破产重整新融资支持力度。压缩收回债务所需时间。鼓励运用破产预重整制度,健全破产重整期间信用修复机制,建立破产案件涉案信息在线查询机制。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管理,动态更新《广西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名册》,合理控制在册管理人数量。
深化大数据应用,加大政策创新及兑现力度,持续推动惠民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为群众、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提高惠民惠企政策兑现能力,扩大各类惠民惠企政策“免申即办”覆盖面,实现政策申报材料“零提交”、政府“零审批”、申请“秒兑现”。会同各类商协会积极面向各类企业开展热点政策专题宣传解读系列活动。
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加快完善全区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体系,推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一件事”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或者初次违法且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完善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实行差异化监管措施。严厉查处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职务侵占等影响市场健康发展和企业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强生态保护,降低重度污染天数比例。推进“双千兆”网络协同布局建设,全区新建5G基站2万个。
优化支付服务,打造外籍来桂人员无障碍支付服务区和口岸特色支付服务区。优化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面。提升移动支付便利度。持续开展自动取款机(ATM)银行卡受理改造支持使用境外银行卡支取人民币现金服务。优化开户流程,为外籍来桂人员提供简易开户服务。完善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提升数字人民币本外币兑换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