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梯度培育壮大民营企业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答:广西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高度重合。按照中小企业“点线面体”工作要求,2024年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以优质企业培育为核心,以创新、融资、融通要素为抓手,以公共服务体系为纽带,推动出台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政策,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重大工程,强化产融合作、创新能力提升、大中小融通三个行动支撑,完善夯实全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大平台,形成“1131”全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格局,力争2024年,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突破20个,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量突破800家,优质工业企业群体不断扩大。具体措施为:
一是出台一个重大政策: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结合全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实施一个重大工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以产业链为脉络主线,实施优质企业“清单化”管理,建立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储备库,对清单企业实施“一企一档”“一企一策”,落实好“一对一”跟踪服务,激发涌现一大批引领全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是强化产融合作、创新能力提升、大中小融通三个行动支撑。推进产融合作行动,持续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企业融资促进活动,更好地发挥“工业新兴产业融资担保基金”“园区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担保增信撬动作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南宁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案例;推动开展“三赋”专项行动,探索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本地化对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行动,实施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四是完善夯实一个重大平台:全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全区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完善自治区、市、县(区)三级“1+14+64+X”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问:请问自治区工商联在推动民营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自治区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发展大局,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彰显新担当。
一是持续擦亮“万企兴万村”工作品牌。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纳入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举办广西民营企业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暨“万企兴万村”行动现场推进会,有力引导民营企业把带动效益拓宽到村延伸到县,推动企业与脱贫村、脱贫群众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积极培树典型,表扬100家2023年度广西“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商会),认定自治区级实验项目75个,选树创建39个典型县、乡、村。目前,进入“万企兴万村”行动台账管理系统的企业和商会2.78万家,实施兴村项目3.32万个,惠及行政村1.07万个,企业参与数量居全国第二。
二是合力打造粤桂东西部协作新标杆。举办“粤企入桂”助力广西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组织广东民营企业现场签约49.48亿元。通报表扬103家粤桂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建立30个粤桂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观察点。成功举办广西“民营企业进边疆”产业合作洽谈会,签约项目38个、投资额135亿元,推动民营企业在参与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三是千方百计引导民企助力稳就业。推进广西“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全国工商联应邀来桂调研指导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开展就业创业辅导、走进民企、空中双选、直播带岗、校园双选会等活动,组织250多家民营企业进校园。持续推动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人入选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个人,6家民营企业获评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广西民营企业还踊跃参与“双拥”工作、慈善助学、光彩事业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下一步,自治区工商联将持续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向重点帮扶县倾斜,推进自治区工商联企业家执委全覆盖联系帮扶全区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深化拓展粤桂协作,聚焦就业创业、人才培训、消费帮扶等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模式。深化“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助力边境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持续开展广西“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引导商会和民营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问:《广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了“加快信用修复办理”的政策举措,请问市场监管部门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推进这项工作?
答:2023年,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倡导诚信经营理念,不断健全完善信用监管规则,推进失信企业加快信用修复,“出实招”帮助企业重塑信用,轻装上阵,继续在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上展现作为,积极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制度,增强监管工具供给。制定实施《广西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一体推进“失信认定、信用公示、信用约束、信用修复”的全链条信用监管。
二是优化服务,提升修复便利度。开通经营主体信用修复“网上办”,实现了信用修复全过程“零见面”“零跑腿”“零费用”,共为14余万户经营主体修复信用,同比增长71.42%。
三是创新机制,实施信用缓冲豁免。对情节轻微、未造成社会危害及较大风险的初次失信行为,免于信用惩戒。全区共有3万多户个体工商户逾期补报年报免予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信用修复“加减法”,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及时开展信用修复。
一是做好“加法”,扩大信用修复范围。在自贸区、各试点地区探索经营异常名录列入及移出记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结果记录、误报错报年报数据等事项纳入信用修复范围。
二是做好“减法”,压缩信用修复办理时限。对经营主体线上提交符合条件的申请,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作出修复决定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三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面知晓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官方网站、两微一端、“云电梯”等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营造“守信、知信、重信”的诚信经营氛围。